|
“家境贫寒的弟弟辍学卖苹果供哥哥上大学”“外地女摊主摆摊被本地人欺负无法做生意”……记者调查发现,网络平台上,虚假摆拍视频屡见不鲜,频频引发争议。一些“自媒体”账号通过制造假事件、捏造假人设来博眼球、收割流量;造假视频的背后,往往有分工明确的运作团队。
近期,多起虚假摆拍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,相关案件已被公安机关查处。截至9月,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已办理网络谣言类案件2.7万余起,依法查处造谣传谣网民3.1万余人,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19.9万余个。
造假多有团队运作
虚假摆拍视频屡禁不止,背后有利益驱动的因素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指出,无底线摆拍往往能迅速吸引公众注意,短期内带来高点击率和流量,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、商业合作等利益。一些网络博主将此视为引流变现的捷径。
那么,虚假摆拍视频是怎样生产出来的?
广西钦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支队长林举龙告诉记者,结合各地查处的案件发现,虚假摆拍视频背后大多是团队化运作,打造人设、编造剧本、拍摄制作等分工明确。
打造什么假人设,往往由流量决定。广西今年9月份查处的假扮外卖员吸粉引流案件中,当事人王某某“眼红”外卖骑手人设流量高,便假扮骑手拍摄短视频,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,摆拍发布了71个虚假视频,播放量超1000万次。
各类“抓马”剧本,可以购买或者按需定制。记者在网购平台发现,不少店铺售卖情感、励志、农村等类别的视频剧本,最便宜的1万个剧本打包出售6.6元。有的店铺还可以根据需求代写、定制,宣称“对标指定账号”。
一名网红经纪运作机构(MCN机构)运营总监透露,机构通常有专门负责脚本和拍摄的编剧、编导,哪些内容能引流,他们就写什么。
加强全链条打击
“虚假摆拍视频屡屡发生,已成网络公害。”钦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李远卿说,虚假摆拍视频不仅传递错误信息和观念,部分还涉嫌造谣传谣,严重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秩序。
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、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表示,虚假摆拍视频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,建议相关部门形成合力,加强上下游全链条打击,从严惩处相关“自媒体”账号及其背后的MCN机构。
“有时候拍摄地和发布地不是一个地方,异地监管存在滞后性,相关标准并不统一。”林举龙说,各地公安、网信等部门可以加强信息共享,联动执法,避免因属地执法限制而给虚假摆拍违法行为留有生存空间。
根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《关于加强“自媒体”管理的通知》,发布含有虚构情节、剧情演绎的内容,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。记者注意到,目前,多个短视频平台已上线相关标识功能,但一些视频在发布时并未严格遵守。
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张世超认为,平台应通过升级技术手段等方式加强内容审核和监测,对违规账号和MCN机构严格实行黑名单制度和分级处罚。同时,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机制、加强平台人工运营把关,加大对优质内容的人工筛选力度并赋予较高推荐权重,推动流量分配更加合理。
(据新华社南宁12月24日电)
SourcePh" style="display:none"> |
|